• 1
  • 2
  • 3

联系人:糜经理

座 机:0799-6220551

手 机:15307993706

邮 箱:543018991@qq.com

地 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万龙山乡下村村谭家访

详细介绍

Details
茶 韵
点击数:2571

  

640.webp.jpg

  人生需要体验,很多时候 体验的过程就是一种幸福,就像我们清明去赏茶。

  为了能品尝到刚出炉的明前茶,4月3日,我和好友一行四人来到了万龙山茶场。

  万龙山茶场位于万龙山乡谭家坊,座落在武功山大王庙景区,分布在原始森林和千年灵芝附近,有海拔800米以上的有机茶园1200亩。这里山川毓秀,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终年云雾萦绕,加上独特的原始森林土壤和生态环境,极适合茶树的培育和生长。

640.webp (1).jpg

  自古高山出好茶。万龙山茶茶色嫩绿,香气高,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史书记载:元末至正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浏览武功山诸峰,饮此茶,称赞品质好。公元1371年使赐名为:“武功绿英” 茶,并指为贡茶,岁贡五斤六两。方始建御茶园,延续至清末。建国后,经几代茶艺师精心耕作和共同研制开发了“武功绿英”、“万龙松针”、“万龙银针”、“龙山瑶芝"等系列产品,其中”万龙松针“编入《中国名茶选集》。

  对“万龙松针”和“武功绿英”这两个品牌我并不陌生,自从先生03年调到万龙山工作以来,家里年年品“万龙松针”茶。记得05年夏天,我来到先生的宿舍,看到几十盒“万龙松针”堆放在一张破藤椅上,责怪先生他们不懂珍惜资源。先生却告诉我这些茶是要送往省里的,他说:我们万龙山的茶确实是好茶,生长环境好,无污染 ,味道醇厚,回味绵长,只是乡里缺乏资金,包装差了些,宣传做得不够,但这些并不影响差的质量。从那时起,我就对“万龙松针”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在市场上看到这个品牌便会情不自禁生出一种亲切感。

640.webp (2).jpg

  品了这么多年的“万龙松针”,一直有个愿望,去茶园看看,看看这些茶叶生长的地方、制作的工艺,体验体验那一方充满灵气的山水。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万龙松针”的故乡——万龙山乡谭家坊。这是一个住着十几户农家的村庄,村口有一座古老的小桥,桥的两侧蔓延着枯藤老树,整个树子被群山环抱着,一条小河自上而下流经整个村庄,小河的右边是近年来修建的一条蜿转延绵的村级公路,茶园的脚下即是公路的尽头。村子里除了3-5栋水泥钢筋结构的民房建筑外,展现在我们视野的全是那久远了的古老而醇厚的乡间场景,给人的感觉不知是否用“穿越”来得贴切。

  陪同我们一起来到茶场的是万龙山一位姓谭的副乡长,这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热情、乐观,是地地道道的万龙山人,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乡政府工作。因为先生曾在万龙山工作过,我与他很熟,我们一边走一边攀谈:从谭家坊到羊狮幕,从“万龙松针”到“西海温泉”,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他告诉我村口那座小桥已列为国家保护文物,现在桥上禁止过人。小谭乡长说他刚到万龙山工作的时候条件很艰苦,三分之二的村没通公路,当时他分在离乡政府远的槽下村和南岭村住村,两个村均是崎岖的山路,下村只有步行,从乡政府走到村上要整整两个小时(用我们的速度大概要4个小时),要是遇上催粮,计划生育等中心工作驻村干部就住在村上,有时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我问他:你觉得辛苦吗?他笑了笑:习惯了也就不觉得辛苦,苦中有乐吧,我本来就是大山的儿子,和村民们在一起,你会发现自己也变得更纯朴、真实。他的话给了我深深的震撼,是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山龙人,——大山的儿子,是那样的纯朴、殷实,在他的身上,我捕捉到了一个年轻人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闪光点,,而正是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使我感到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640.webp (3).jpg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茶园,举目望去,收入眼底的全是绿油油菜的茶树,一层一层、层层叠叠,看上去象一个绿色的金字塔,正好赶上一个大晴天,茶树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阵阵茶香朴鼻而来,沁人心脾。来到茶园中间,仔细观察,一棵棵茶树都泛着新绿,发出了新茶,有一叶一芯、两叶一芯。我摘下两片新叶慢慢品味,嘴里透着一股清凉,久了却是一种甘甜、一股芬芳,那感觉无法形容,但足以带给你无穷的回味。今年的明前茶是4月1日正式开园的,今天是开园第三天,茶园里到处是三三两两的姑娘或大嫂在采茶,由于太阳很强,她们或用一条黄色的头巾,或用一件红色的毛衣,或一件紫色的外套披在头上,五颜六色的自制头巾将茶园点缀得五彩缤纷,成为茶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尝试着去采茶,采了很久手中也不过是几片茶叶,我想按这样的速度怕是一天也采不到一斤茶,问身边的大嫂一天能采多少茶,采茶大嫂一边双手不停地采茶一边说,大概五斤吧。听了大嫂的话,我算是明白什么是技能了,是啊,采茶这件看似简单的活,却不是每个人都做得了的。身边的朋友即兴感叹:怪不得老人们说,种100棵茶,累得子孙在地上爬。对此,我也感同身受了。

  我们一边拍照,一边沿着茶园中间的小路上去,身后不时传来采茶姑娘们的阵阵笑声,这是一群快乐的采茶女,我想,茶叶经过她们的手将变得更加香浓。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千亩茶林在太阳的照射下升起阵阵薄雾,飘飘洒洒。头顶时有一朵的白云飘过,四周则是阵阵茶香传来。。。在茶园之巅、白云深处有一座白色的小屋,屋顶正升起袅袅炊烟,此景此情,就象来到了人间仙境,使人不舍离去。。。。。。 

640.webp (4).jpg

  中午,茶场的主人彭总热情地招待了我们,餐桌上有我们从山上刚采来的春笋、蕨菜等野菜,好客的彭总亲自下厨为我们烧菜,这顿午餐大家吃得格外香甜。

  吃过午饭,我们与彭总一边品茶、一边聊天。认识彭总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记得是05年初夏,也许正是万龙山茶场改制,彭总有意购买茶场的时候。那次陪先生一道出去,我们几个人来到了彭总的公司,当先生将彭总介绍给我时,我怎么都无法将眼前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与女强人、企业家联系起来,可在后面的接触、在彭总的谈吐中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个貌似普通的女人内心是多么强大,令我由衷敬佩。尤其可贵的是彭总的低调,尽管身家过亿,可她不肆张扬,外表看上去平淡如水,怎么看都象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家庭主妇。那天也和今天一样,彭总把我们带到家里,亲自下厨烧了一桌菜招待我们。时过境迁,如今,七年过去了,彭总的事业越做越大,可彭总的为人却依然那么低调谦逊,而我却在她平凡的谈吐中感受到当年那种内心的强大。彭总告诉我,她卖掉了一个洗煤厂,现在只想转型,做一些修身养性、健康养生的事业,我想,也只有她这种有平常心的人才会有如此华丽的转身。彭总,祝福你的事业之路,一路顺风! 

640.webp (5).jpg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飞快流逝。下午两点我们来到制茶厂体验制茶,这是我们赏茶活动中重要的内容,制茶厂卫生要求很严,进去有专门的通道,要求换上干净的鞋子和隔离衣。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谭的制茶师傅,他从十几岁开始从师制茶,现在已是有20多年制茶经验的茶艺师。

  谭师傅先把我们带到以前手工制茶的工作间,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杀青炉、过滤筒静静地躺在那里,记录着逝去的历史。接着谭师傅带我们来到现在的制茶工作间,七、八台机器早已在工作间整装待发,杀青机已经开启。谭师傅告诉我们,制茶工艺有八个流程:摊凉、杀青、揉捻、解块、杀二青、理条、提香、干燥,现在除了干燥需人工完成之外,其它流程全部是机械化了。茶叶是一种很娇嫩、很有灵性的生物,从茶园采回的茶不能存放,必须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制作工艺。

  制茶开始了,谭师傅将茶叶均匀地洒在一床平铺在地上的竹]垫上,这就是制茶的一步,——摊凉。谭师傅告诉我们,茶叶采集后如果不摊凉,直接杀青,因茶叶温度不均匀很可能影响茶叶的成色,有时甚至烧坏茶叶。摊凉后的下一步就是杀青,杀青机预热约30-40分钟后就可以杀青了,我们看到谭师傅盛了一小斗摊凉后的茶叶倒在杀青机上,另一个制茶师傅则用一把软刷子慢慢地、均匀地将茶叶送到杀青机里。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会,便说:师傅,让我也试试吧。制茶师傅将刷子交给我,我也学着师傅的样子,慢慢地将茶叶送入杀青机,满以为自己学会了,可是制茶师傅却对我说,需均匀地、不停地往杀青机里送茶叶,还有一点更关键,茶叶要贴着机身的漏斗往下送,不能凌空而下,那样有的茶叶就不能落到杀青机的叶片上,可能因杀青温度和时间不够,影响效果。

640.webp (6).jpg

  杀青进行了约30分钟,盛茶叶的竹筐中已有不少杀过青的茶叶,我们想,现在该揉捻了吧 。一问才知道,杀青后的茶叶需再次摊凉才能揉捻,这就是制茶工艺中常说的冷揉。明前茶的茶叶嫩,宜冷揉以保持黄绿明亮之汤色于嫩绿的叶底。看来,制茶还真是门精细活,谭师傅说,在整个制茶过程中,干燥是关键的环节。他们采用的是用木炭火烤干,干燥房里有十几个火盆,每个火盆上罩着一个竹编的烤笼,提香后的茶叶放在烤笼中烤,制茶师傅要一边掌握好火候、一边不停地翻动烤笼里的茶叶,使每一片茶叶均匀烤到。适宜的火候是干燥的关键,火大了,茶烤老了,茶色不好;火小了,茶不来香,也制不出好茶,全凭茶艺师的经验去把握。我问,制一批茶需多长时间呢?谭师傅说,就今天这些茶全部完成制茶工艺,大概要到晚上两点左右。此时,我才知道一片小小的茶叶,看似简单,原来制作过程竟是这么复杂,制茶的师傅原来这般辛苦,原以为今天能全面体验一次制茶过程,看来我根本不懂茶,才会把制茶想得这么简单,相比眼前的茶艺师,我真有些汗颜。

  下午四点,我们告别彭总,结束了这次赏茶的行程。回家的路上,朋友波由衷地说,今天的我们真是幸福得一塌糊涂。驻足村口,我再次凝望着这个古老的村庄,心中生来许多感慨:谭家坊,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小小的村庄口有一座弯弯的小桥,弯弯的小桥下面是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里流淌着悠悠的茶文化。。。。。。

(原文来自网络)

(共享茶文化知识,我们重在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萍乡市万龙山茶场  备案号:赣ICP备16012226号-1

联系人:糜经理  电话:15307993706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万龙山乡下村村谭家访 技术支持:

 
QQ在线咨询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